• 蒋崇云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半导体物理,自旋电子学,量子光子学,二维材料
    个人简介:国家级青年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长期从事半导体自旋相关光电性质的研究,在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量子光子学领域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目前主要开展二维半导体中自旋相关的量子调控研究,目标是提高自旋极化的可控性,为新型半导体自旋电子器件提供基础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Nano Letters、Laser Photonics Reviews等期刊。
  • 刘玮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新能源光伏器件及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
    个人简介:从事高效率化合物CuInGaSe2(CIGS)薄膜与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生长机理与输运机制研究,同时开发适合产业化的低成本相关光伏技术。研究成果涵盖低温、高温及柔性与硬性衬底的光伏与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2013年柔性聚酰亚胺(PI)大面积4cm×4cm单体CIGS太阳电池效率达7%(中科院IEAPV/Wind鉴定)为国内外公开报道同类电池的最高效率。当前CIGS和晶硅/化合物异质结电池的效率均超过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与横向等课题共22项。担任中国真空学会薄膜专委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中心理事,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团队引入人才。并兼任《真空与低温》期刊的编委。迄今为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及国际高水平会议等学术文章100余篇,被引用4330次。
  • 刘云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
    个人简介:国家级青年人才、南开百青(A计划)。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从南开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曾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学习、基础大模型、医学图像分析等。在CCF A类/ SCI一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含IEEE TPAMI论文12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8000余次,单篇一作最高引用1300余次。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北京金风科技、北京推想科技、日本KDDI、SuperAnnotate等公司。曾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连续多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罗景山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人工光合作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个人简介:国家级青年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光电催化能源材料和器件研究,目前专注于太阳能光解水、二氧化碳还原和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在人工光合成和光伏电池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论文160多篇,总引用29400多次,H因子72(谷歌学术)。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授权5项)。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2024连续7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担任eScience执行副主编,Chemical Physics Reviews副主编,多个国际/国内期刊顾问编委和青年编委。
  • Michael Grätzel中科院外籍院士,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低成本高效率晶硅单结和叠层电池研发
    个人简介:瑞士国籍,中科院外籍院士,物理化学家。2012 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4 年入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 年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会员,2019 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202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格雷策尔教授主要开展染料敏化光伏电池、钙钛矿光伏电池和太阳燃料创新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染料敏化光伏电池之父”,开创了介观系统中能量和电荷转移反应研究及其在能量转换系统中的应用,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突破,发明了染料敏化光伏电池(被称为“Grätzel 电池”);此外,在染料敏化光伏电池方面的工作,促成了钙钛矿光伏电池的迅速发展,10 年内就以超过25%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越了多晶硅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引领了介观系统在太阳燃料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在Nature、Science 等期刊发表论文1650 多篇,总引用41 万多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3 万次,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H 指数280;近期,斯坦福大学主导的一项科学家排名将格雷策尔教授列为各领域10万名顶级科学家中的第1 名。格雷策尔教授获授权专利50 多项。获国际知名奖励30 余项,包括欧洲
  • 田建国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非线性光学,二维材料光电性能及应用,生物光子学和生物传感
    个人简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凝聚态物理与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光学非线性机理及其应用,材料光电性质、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机理等国际前沿课题,取得了若干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 型HgCdTe 材料中首次同时发现了Hall效应及红外吸收的反常现象。分析了铜铟镓硒薄膜材料缺陷密度与生长机制关系,为铜铟镓硒薄膜电池效率提升做出了有益贡献。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项目、天津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10 余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